首页 企业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文/黛青

图/网络(如有图片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撤回)

最近,孙俪主演的《安家》,几乎天天贡献热搜,豆瓣评分却只有6.2分。凭自身强大的人气,孙俪的票房号召力向来不俗,但这次在《安家》中的演技却饱受诟病。

我看了几集之后,觉得也许不是孙俪的演技问题。有句话说得好:除了演员,价值观也是影视剧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下面两个剧情片段:

房似锦遇到包子铺买了房子的老两口,得知老两口的儿子拒绝跟父母生活等家事后,脱口而出

“没想到还有那么混蛋的孩子”。这是作为一位以职业房产中介的身份,为老两口提供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可以评判的么?

在阚太太离婚这里,徐姑姑竟然秒变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人生导师,劝插足阚太太婚姻的小三退房,不要把自己的前途,葬送在一个不想要的房子上面……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这个场景有没有似曾相识感?每个人身边都不缺这种动不动搬出一堆大道理,以“我都是为了你好”而谆谆教诲、劝诫你的“高人”。

先不说现实生活中的房产中介有没有闲工夫兼职做“居委会大妈”涉足客户的私事,这种对他人私事的随口评判和“你应该这样、那样”的道德绑架感,让人无法和剧中的人物设定引发共鸣。

百度百科: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我们为什么反感道德绑架?恐怕没人愿意被别人以道德的名义,去苛刻的要求、左右、胁迫或者攻击。即便这种“左右”生效了,我们也是心里一万个不情愿。

我们身边道德绑架的例子太多了:“公共交通工具上被强迫让座”、“同事之间请你“顺手”帮一点小忙”、“酒桌上不喝不够朋友”、“出国时朋友让你顺便捎带东西”、“天下无不是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等等,给人造成的困扰不一而足。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01

为什么会产生道德绑架?

大家都知道,《安家》这部剧改编自日剧《买房子的女人》,日剧中的女主角房产中介三轩家的经典台词是:

“不要用无聊的常识和狭隘的价值观去判断别人!”

这部日剧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在于这种聚焦专业服务,不干涉他人的价值观给人带来的启迪上面。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这句经典台词,也一语道破道德绑架者的玄机:

拥有一颗“无聊的常识”和“狭隘价值观”的“心”。

善于道德绑架的人,就是从这种无聊的常识和狭隘的价值观出发,来理直气壮的去绑架别人。

①“井底蛙”视角,拿自己的“井口”去衡量别人

我们都学过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狭窄,“井口”就是他的全部视野,如果用这个框框来打量别人的所作所为,评判和喋喋不休的劝诫你,一点也不值得奇怪。如果你是女性,特制的“井口”就太多了:

催婚(再不结婚就没人要了)

催子(早不生孩子就晚了)

催贤惠(再忙也要把家收拾好的贤妻良母)

催全能(要把家和工作平衡好)……

是不少女性经常面对的“框框”。

当然,催婚逼子在男性也是常见话题,还包括男性要“当好一家之主”,“从小男孩子就不要哭哭啼啼”等等。

这些现象罗列起来简单,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经常被这样要求,就是压得喘不过去的一座山。

这些人的口头禅:

作为xx(例如:女人、男人、孩子、年轻人、街坊、朋友、有工作经验的人……),你应该……。

一听到这句“你应该这样那样”,你就基本可以判定,对方正在有意无意的试图对你进行的“道德绑架”。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②“削足适履”式执着自己的偏见,砍别人的“脚”来适应自己固定尺寸的“鞋子”

削足适履这个成语出自《淮南子》一书,作者借助两个历史故事,传达:“因为听信坏人的话,使得父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趾头去适应鞋子的大小一样不明智”的寓意。

口头禅:“以xxx为标准,你必须……”,例如:

“以你们班前三名的成绩为标准,你必须每科考到98分”;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我教训你是为了你好,你回嘴就是忘恩负义,你必须道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作为老板,这件事比你有经验,我骂你是为了你好,你必须听从”;

“做为老婆,你必须像我一样孝顺我爸妈……”

遇到类似的语境,表明对方开始用他的标准来要求你—“削足”,如果不加以留意,道德绑架就在你这里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你应该”和“你必须”这种方式,说到底,是对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不尊重,认定我的标准和角度毫无疑问都是对的,你的标准和角度都是错的,甚至在他们眼里,因为持有和他们不一样观点,你整个人都是错的。声色俱厉地指责和温和的劝诫,都不能让人感受到尊重,因为无论形式如何,劝诫者的表达底层逻辑都是“我对你错”。

02

试用三个办法,从被“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一:用心理学的“觉察和承认”避免掉坑

①觉察

听到对方的“你应该”和“你必须”,我们首先需要看到自己的内在感受。在“不被尊重”的范式面前,觉察到自己的不舒服。无论对方说的多么天花乱坠、软硬兼施,我们都需要首先回到内在,分辨这些不舒服,是愤怒还是委屈?亦或是不服气、羞愧……?

不做任何的干预,就只是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xx(愤怒、羞愧、失望……)

这让我们在掉坑前,退守内在的真实感受,并把注意力也从被外在的标准要求,回到内在的情绪感受上面,开始用平静柔和的眼神,注视自己。

这个步骤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外在看似困难的情境,扑进去载沉载浮,都比不上对内在的时刻觉察更难,不信你从今天开始试一试。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有一句话流传很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讲的就是面对自己内在并成功化解内在顽疾的难度,而心理学界也有一句经典的总结:看见是改变的开始,看见始于觉察。只有看见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才可以进一步破“心中贼”。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②承认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后,接下来是承认自己当下的现状。

“哦,我承认每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都感到很愤怒(羞愧、失望、难过……)

承认代表一种对自己的状态接受,也是一种对真实现状臣服的态度。为什么那些绑架在我们这里屡试不爽?还是我们自己也认为那些道德标准大过我们,我们就是在这些“框框”内生活的,我们才受制于它。

那我们就承认:我承认这些标准、或者手持这些标准的人,我们赋予他们力量把它们加诸在我们身上,我在它们面前感到无力或者被激发出XX情绪。

因为我们越反抗,“绑架”我们的对方越纠缠。我的朋友果果,曾经跟我吐槽:每次她父亲,因为一件事情跟她有不同看法而“你应该、你必须”滔滔不绝的时候。她越辩解,她父亲越说的起劲,不压下她的气焰不罢休,最后肯定归结到她“这也不对,那也不好”“书都白念了,人也白活了”等气急败坏的人身攻击。

训练觉察:我正在感到XX;进而承认:哦,我承认每次面对这情境我都感到XX。

回到内在的功课,寻找“破贼”的线索,比跟这些道德绑架者辩论,对自己有益的多。必定能在你面前时常激发你不良感受的人,通常都不是陌生人,你怼得了初一,也怼不过十五。

所以,这里的承认,指的是承认自己的内在的具体感受,而不是承认道德绑架者的立场。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二:用“外圆内方”哲学思维来灵活处事

对我们来说,千百年来,结合儒、释、道三家智慧发展出来的哲学思维的底层逻辑:外圆内方,可以给我们提供高明的处世哲学。

为人处事可以方圆并用,“方”是内在自己相信、并愿意随时在生活中随时拿出来检验的原则与标准;”圆“是对外通融、旷达、灵活的处事态度。

如果活成“外方内方”,处事为人见棱见角,毫无余地,会无形中增大自己跟外界的摩擦力,让自己在关系中处处碰壁甚至众叛亲离,与外界摩擦的遍体鳞伤;

要是完全抛弃原则,见风使舵,又让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里外圆”,除了臭味相投的同类,久而久之,将很难获得别人的信任与真诚的合作,人际关系也浮于表面功夫,令人对你“敬而远之”。

怎么做?

①在内方的层面:著名的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在他写的《原则》一书中给出了细致可操作的答案。

他在书中写道:我阅人无数,没有一个成功的人士天赋异禀。

所以,建立原则的过程,不是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要求转的过程,而是既然人人都会犯错,没有人天赋异禀,这个过程就是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找到日后避免犯错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达里奥的进步公式:痛苦(Pain)➕反思(Reflection)=进步(Progress)

在日益精进环节,达里奥把一个人的进步通过五个不同的步骤来实现,这五个步骤分别是:

1、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2、辨认并发现通向你目标之路上出现的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的根源;

4、设计方案解决这些问题;

5、采取必要的行动努力使这些方案产生结果。

我们可以把自己在内在原则上的进步用这五个步骤一一拆解,最终用践行自己内在的原则来作为自己达成“内方”,保护自己的“护城河”。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图片源自瑞·达里奥《原则》

②在“外圆”层面:训练自己遇难事备预案的习惯,手里有预案,心理不慌乱。做预案是能够灵活处理事情的有效办法。

比如有网友请教心理学家李松蔚,疫情期间,妈妈来自己家住。妈妈闲不住干这、干那,结果家里放好固定位置的常用物品常常不翼而飞。原来是被妈妈胡乱放置到别的地方了,忍久了心里不舒服,和妈妈谈,变成:我干一天活儿,你还容不下父母、小题大做、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证据,结果妈妈依然每天我行我素,想动什么动什么,想挪哪儿挪哪儿。所以,如何自己忍,时间长了受不了、和妈妈谈,不管用什么方式妈妈都接受不了。

这让我想起我的朋友小玲,她遇到的情况更糟糕,公婆来到她家里居住期间,给她家“归置屋子”是每次来拦都拦不住、必须要做的家务活。“归置屋子”时,她家所有抽屉都不能上锁,上锁意味着防备他们二老,不打开就闹脾气,甚至撬锁。

我朋友小玲,觉得以她们当地的文化风俗,跟老人隔绝不是办法,就干脆在老人要来时改变存放物品的方式,老人来时“不经意”主动把抽屉打开,老人愿意看随便翻看。拿出固定时间,主动交流他们心里不管多不靠谱的疑惑,几次过后,情况没有恶化,反而去了老人的疑心病,再来她家时翻抽屉的现象明显减少,也不再挑刺儿闹的家里乌烟瘴气了,这是她曾经思前想后得出的,除了跟他们正面杠、坐下来和他们就事论事讲道理的另一预备方案。

心理学家李松蔚给出的建议办法是:看到妈妈的需求,用“入侵”别人边界的方式希望被重视,表达渴望被关心,具体操作:

准备一张爱心表格贴墙上,每当动一次物品的位置,就在表格上记一笔,代表一次“渴望”发出了并且被看见,设定规则,例如累计三次给出一个拥抱,累计5次送出一个小礼物,累计10次送一个大礼物。

可能用不了十次,闹心的妈妈也就消停了。

这些都是减少关系摩擦力的有效操作,来因应亲人制造的“道德绑架”难题,既不用增加跟他们的摩擦力,也不用让自己陷于坏情绪影响生活,通过改变应对方式,化解尴尬的困境。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外圆内方,是既不断促自己进步,也能够减少外界阻力的高明处事哲学。

《安家》的启示:试试这三个办法,让你从“道德绑架”中金蝉脱壳


推荐阅读:学习app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