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秸”尽所能,秸源科技引领绿色革命
2024年11月30日,宁波市余姚市科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内,一场关于秸秆利用的革命正在悄然进行。在这里,秸源团队探索秸秆原料化的新途径,将秸秆转化为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秋收后的田野上,秸秆曾是农民眼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还易引发火灾和环境污染。然而,在秸源团队的视角下,这些看似无用的秸秆却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团队负责人朱早早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将秸秆变废为宝,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秸源团队与省农科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了“秸秆原料化制备地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物质,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加工成地膜,替代传统的塑料地膜,减少白色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循环。
走进余姚市科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秸秆加工车间,只见一堆堆金黄色的秸秆经过破碎、筛分、预处理等工序后,被送入特制的反应釜中。在这里,秸秆与特定的添加剂混合,经过高温高压反应,最终制成了一种质地柔韧、可降解的地膜。
“这种地膜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保湿效果,还能在土壤中自然降解,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早早介绍道,“更重要的是,它的原料来源于农作物秸秆,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为了确保地膜的性能和质量,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优化工作。他们不断调整秸秆的预处理工艺、反应条件和添加剂配方,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地膜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一种既环保又实用的新型地膜。
在余姚市科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这种由秸秆制成的地膜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农民们发现,与传统塑料地膜相比,这种地膜在保温、保湿方面毫不逊色,而且在使用后能够自然降解,大大减轻了清理地膜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由于地膜原料来源于本地秸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以前这些秸秆都是烧掉的,现在能卖钱还能做地膜,真是太好了!”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高兴地说。
秸源团队的秸秆原料化项目不仅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余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对于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像浙江秸源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落地发展。”
接下来,秸源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大秸秆原料化项目的规模和应用范围。他们将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更多以秸秆为原料的农业生产资料,如育秧盘、肥料等,形成完整的秸秆产业链。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让秸秆原料化产品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新亮点。(作者:杨佳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