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艺术学院“红心助乡韵”实践团赴安庆开展实践
为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感悟民族气节,坚定历史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7月16日至7月25日,青岛科技大学“红心助乡韵,艺起绽芳华”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一行10人,走进安徽安庆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前,青科大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丁一宁作动员讲话,实践团指导老师杨橙对本次实践活动作详细解读。
以红色精神铸魂,在行走中传承初心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实践团在怀宁县石牌镇的郝晓辉烈士纪念馆展开红色之旅,泛黄史料与烈士遗物间,后人讲述的革命故事让“理想高于天”的赤诚直抵人心;在桐城市廉洁文化陈列馆,从不同时期的反腐史料到警示教育片,青年学子在对比中深化了对“纪律红线”的认知;在安庆市区,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再现新文化运动与建党风云,独秀园内“科学”“民主”石刻引人沉思;在集贤时空文创园,工业遗迹与红色展陈的碰撞,更让队员们意识到:传承红色基因,既要铭记历史,更要以艺术创作为其注入现代表达。这一路的红色印记,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指引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奔涌。
以非遗文化为脉,在体验中延续根魂
安庆这座被时光浸润的“黄梅戏之乡”,是黄梅戏艺术的根脉所在,承载着这门戏曲最浓郁的风情与最深厚的底蕴。实践团在石牌镇的非遗盔帽工作室开启黄梅戏探索,第五代传承人产和宝手把手教学,队员们在穿针引线间体会“千针成一帽”的匠心;换上戏服与当地艺人共演《女驸马》《大别山母亲》时,传统唱腔与青春活力碰撞出新火花;在团队走进安庆市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了解到黄梅戏从茶山田埂的原始唱腔到华美舞台的成熟演绎这一发展历程;在严凤英专题展区,泛黄剧本手稿上的修改笔记、缀满岁月痕迹的演出头饰,百年戏韵在光影中流转。从亲手制作盔帽到同台演绎经典,从追溯发展历程到触摸先辈痕迹,实践团在安庆市的黄梅戏探索之旅,不仅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更见证了其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以乡村振兴为任,在实干中践行使命
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石牌镇的土地上徐徐铺展,实践团深入雷埠乡与雷埠村,用脚步丈量乡村发展的脉搏。在石牌镇雷埠乡,将艺术专长融入乡村发展,为“养在深闺”的红杉林设计专属IP,用画笔将自然之美转化为文旅宣传的生动符号;在雷埠村,近100亩药用丝瓜基地从育苗到加工最后循环利用”的全链条、800亩稻鱼共生农田通过集中流转农户土地、雇佣村民务工、并让农户的经营分红逐年增长,队员们真切地看到“农田变富田”的密码。田间地头的实践让大家深刻体会:乡村振兴需要创意赋能,更需要青年一代用专业能力架起文化与产业的桥梁。
以桐城文化为基,在探寻中厚植自信
桐城自古便是文风昌盛之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沉淀。实践团走进桐城六尺巷,在青砖黛瓦间“让他三尺”的典故中,礼让文化展馆的古今案例更让“和为贵”的智慧可感可知;在桐城文庙,棂星门、泮池、大成殿间,“以文化人”的精神扑面而来;在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内,春秋兽耳尊、桐城派文献与严凤英展陈交相辉映,队员们在触摸历史中愈发坚定。从六尺巷的礼让智慧到文庙的教化精神,再到博物馆里的历史遗存,实践团在桐城的文化探寻之旅,不仅领略了桐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理解了其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
此次实践虽已落幕,但红色基因的传承永不停止。队员们带着郝晓辉烈士的赤诚、廉洁文化的警醒、陈独秀的革新精神,将红色底蕴注入创意。雷埠乡的IP里,红杉林的挺拔喻指革命气节,瓜果的丰盈承载红色初心;黄梅戏角色的灵动中,藏着与红色精神相通的坚守。桐城文化的探访,更让传统文脉与红色基因交织共生。这些IP是红色精神的现代表达,彰显着青年以艺术为桥,让红色血脉在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中流淌不息,用行动诠释“红心”传承的时代答卷。
近年来,青科大艺术姐姐实践团始终以校团委关于团员青年思想引领的要求为主线,全面提升社会实践服务质效。团队积极围绕学院“艺先锋”党建工作品牌,结合“艺青年成长计划”团学工作路径,以美育实践教育为主要方向,不断拓宽实践内容、提升实践质量、创新实践领域、擦亮实践品牌,推动社会实践服务实现范围更广、质量更优、品牌更响的发展目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