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我校学子赴洛阳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河南省洛阳市,深入三岔口、马营村、燕家沟村、大所村及引驾沟村等地,以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知识科普、助农采收等形式,助力乡村发展,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实践团首站抵达三岔口,初入乡村便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与蓬勃的发展活力。随后,团队与马营村、燕家沟村、大所村的村书记展开专题座谈,围绕各村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及发展困境展开深入探讨。座谈会上,村书记们详细介绍了各村在农业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也坦诚分享了当前面临的人才短缺、产业升级乏力等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从特色产业培育、品牌打造、电商推广等角度提出建议,为各村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青春思路,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Image


次日清晨,实践团前往当地食用菌种植场。走进种植大棚,一排排菌包整齐排列,负责人指着不同的菌包给我们介绍着菌包的要求以及如何使用。种植场负责人详细讲解了食用菌的培育周期、种植技术要点及市场销售情况,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并记录,不时就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成本控制等问题提问。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我们拿起工具为蘑菇菌床开挖排水沟,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大有讲究,大家密切配合,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近距离感受现代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与农民劳作的辛劳。

离开种植场后,实践团一行来到当地小学,开展“三农知识科普课堂”活动。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团队成员避免了专业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动画短片及互动问答,向孩子们介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过程、乡村常见的经济作物及农业科技发展成果。课堂上,孩子们积极举手提问,“为什么桃子有不同的品种?”“食用菌是怎么长出来的?”……成员们耐心解答,不仅为孩子们普及了三农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注乡村、热爱农业的种子,赢得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实践第三天,团队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前往马营村黄桃园考察。此时的黄桃园里,沉甸甸的黄桃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桃园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查看黄桃的生长情况,介绍了品种选育、水肥管理、品质把控等方面的经验。“我们的黄桃甜度高、口感好,但杂草,病虫害和市场的压力却难以得到解决。”负责人的话让成员们对农产品销售难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在思考如何让农民增收。


Image


天空被撕开一道口子,实践团冒雨奔赴燕家沟,燕家沟书记与我们热情讨论发展的同时,为我们普及了当地许多历史文化,让我们了解到这里不仅有优质的农作物,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得知部分农户正忙着采收农产品,成员们立即主动提出帮忙。在农户的指引下,大家分工协作,有的采摘成熟的果蔬,有的整理打包,有的协助搬运。尽管天气炎热,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看到一筐筐新鲜的农产品整齐堆放,听到农户们的感谢声,成员们纷纷表示“累并快乐着”。此次助农采收不仅为农户减轻了负担,更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拉近了与乡村、农户的距离。

实践活动最后一天,团队来到引驾沟村,这里的特色桃品种——中蟠15油桃与中蟠17毛桃,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蟠15油桃果皮光滑红润,果肉脆甜多汁;中蟠17毛桃果形饱满,果香浓郁,无论是口感还是品相都十分出众。然而,引驾沟村村民却满脸愁容地向实践团反映:“我们的桃子品质好,但因为村里信息闭塞、缺乏销售渠道,每年成熟后都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实践团立即与村两委干部、农户代表召开调研座谈会,共同探索销路解决方案。成员们结合当下电商发展趋势,建议村里搭建线上销售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宣传推广特色桃子;此外,还可以开发桃子深加工产品,如桃干、桃酱等,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团队成员还现场协助农户拍摄桃子的宣传照片与短视频,为后续线上推广打下基础。村民们对这些建议充满期待,村书记表示:“大学生们带来了新想法、新方法,为我们解决销售难题提供了很大帮助。”

“三下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实践团成员们的乡村振兴情怀仍在延续。此次实践不仅让学子们深入了解了洛阳乡村的发展现状,积累了基层实践经验,更激发了大家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助力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我们将继续组织开展此类实践活动,推动更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扎根基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Image


山东农业大学青衿砺行三下乡实践团



推荐阅读: